2018年3月16日 星期五

淺談低波動策略型 ETF (2018-03-17 更新)

介紹低波動策略型 ETF 以前,我們先簡單解釋一些先備知識。


什麼是被動型 ETF 和主動型 ETF ?


元大台灣50 (股票代號:0050) 是台灣人最耳熟能詳的 ETF,0050 追蹤的指數是台灣50指數,該指數是從台灣股票市場中,挑選出前 50 間市值最大的公司,也就是採用市值加權(即市值越大,0050 持有該公司的比例越高),而市值是由全體市場的投資人在買賣交易中所評價出來的結果,0050 該持有哪些公司、比例又是多少,並非由經理人主觀認定,而是跟著市場市值而定,故 0050 是屬於被動型 ETF


主動型 ETF (或可稱作策略型 ETF),其追蹤的指數,是由特定的篩選標準下所訂製出來的策略,其篩選標準可以是根據其基本面,例如:高股息、股利成長、現金流量、淨利等財務資料,或是根據某些數據統計,例如:低波動、公司治理評鑑等等,綜合評等出其指數該持有哪些公司與持股比例應為多少。台灣發行的 ETF 中,元大高股息 ETF (股票代號:0056)、兆豐藍籌30 ETF (股票代號:00690)跟富邦公司治理100 ETF (股票代號:00692)等等即屬於此類型。

什麼是波動率?


所謂”歷史波動率”是指特定期間內一檔股票價格波動的幅度,要衡量波動率最常見的計算方式就是標準差,也就是一般拿來衡量風險高低的數值,一檔股票或是一個市場其標準差越大,表示其報酬的振幅較大(也就是容易暴漲暴跌),舉個比較極端的例子就是時常漲停又時常跌停,其波動率較高反之,如果標準差越小,表示其報酬的振幅較小,也就是表現較平穩,股性不活潑,像是中華電這種牛皮股就是這種例子,其波動率較小。由此可知,波動率越低的股票,表示投資人所承受的風險相對較小(投資起來比較心安),反之波動率越高,風險也就越高(每天提心吊膽)。


低波動策略型 ETF


美國 Nardin L. Baker, Robert A. Haugen 這兩名投資研究者在 2012 年 4 月提出了這篇文章,他們觀察世界過去長達21年股票市場的歷史數據,發現了這種現象,歷史波動率較小的一藍子股票其報酬勝過歷史波動率較大的一藍子股票。另外,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金融學教授 Terrance Odean 就行為財務學的角度說明此現象是因為人類總是被刺激的事務所吸引,故波動率較高的股票,會吸引買盤進場,導致價格過高,短期內高於正常的水平(造成投資人買太貴,不符合其實際價值),長期下來就會讓這些波動率較高的股票拿到較低的報酬。


根據低波動率的篩選條件,選出一藍子的股票,就可以組成低波動 ETF。台股目前有三檔低波動的 ETF:元大台灣高股息低波動 ETF (股票代號: 00713)、國泰臺灣低波動30 ETF (股票代號:00701)及國泰美國標普500低波動高股息 ETF (股票代號: 00702),由於這三檔都是剛發行沒多久,故還沒有足夠長的數據可供參考,待時間來驗證其低波動的效益。


下面表格是元大台灣高股息低波動 ETF 在募資時提供的文宣,利用高股息低波動的策略下所做的回測數據,看起來能在正報酬時,勝過加權股價報酬指數(即大盤),而在負報酬的時候,又能跌的較少。




總結


低波動的策略固然在歷史數據上發現其成效,但是同樣地,若是越來越多人投入這個策略,也會讓這些股票的價值高於正常的水平,反倒會讓這個策略失去效用。我的建議是,低波動策略型 ETF 可以加入投資組合當中,有打敗大盤的機會(但不保證),但是不要過度重壓,還是要注意風險控管。

延伸閱讀:



喜歡本文的朋友,歡迎到Facebook粉絲專頁HC愛筆記財經部落格按讚,隨時得知最新文章的消息。

愛心做公益活動,本站廣告收入的一部分,將於每個月初撥款至值得信賴的慈善機構,回饋於社會。還請讀者朋友們,不吝發揮你的愛心,謝謝你的幫忙與支持。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