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11月27日 星期四

資產配置策略 - 偏重小型股與價值股提高報酬(一) (2014-11-28 更新)

投資人終其一生,都在找尋報酬最高的投資標的,想辦法讓利益最大化。

到底要如何提高報酬?


投資人(你我)都很貪心,我們都希望在一定的風險承受度下,拿到最高的報酬。


故事要從這裡說起...



1950年代學者馬可維茲(Harry Markowitz)(他同時也是1990年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提出現代投資組合理論(Modern Portfolio Theory, 縮寫MPT),他說分散投資是個人投資者降低風險的良策。

對於指數化的投資人來說,當我們持有一藍子的股票,的確降低了風險。可惜的是,馬可維茲也說當股票組合到達一定數目以後,再增加持股種類,已經無法繼續降低風險。


接下來,1960年代由夏普(William Sharpe)、崔納(Treynor)、林納(John Lintner)等人,不約而同的提出了資本資產定價模型(Capital-Asset Pricing Model, 縮寫CAPM),此為MPT的改良版本。


補充說明了MPT中分散投資所互相抵消的風險,稱作非系統風險,即和個別公司特有因素有關,例如某公司發生罷工、爆發假帳、開發新產品等等。


無法因分散投資而消除的風險稱系統風險,系統風險多半與整體市場有關,例如國民所得、利率、通膨率、匯率的變動等等。


分散投資降低非系統風險,並無法消除系統風險,如下圖:


而CAPM主要的精神為,承擔"可以因分散投資而消除的風險(非系統風險)",並無法提高報酬。想要提高投資組合的報酬,必須多承擔"無法因分散投資而消除的風險(系統風險)"。而貝他(beta)風險係數,就是拿來衡量系統風險的一個方法。(什麼是貝他係數?)


只有多承擔系統風險,才能拿到風險溢酬。


結果引起了投資界的一股風潮,貝他係數在人人嘴中複誦著,投資人聲稱買進較高貝他的股票,就可以得到較高的長期報酬(打敗大盤)。


理論終究是理論,許多人忽略了CAPM的假設,"假設"把這個市場想的太完美,事實上這樣的市場根本不存在。另外一點,有學者批評貝他係數根本就無法精確的測量,對於不同的市場定義或隨著不同的期間,有不同的貝他係數。


於是有學者做了研究,把迷信貝他係數的人一巴掌打醒。1992年由法瑪(Eugene Fama,2013年諾貝爾獎得主之一)和法蘭奇(Kenneth Frence)提出的一篇研究報告中,他們利用1963~1990期間的股市數據,研究結果顯示,貝他係數與報酬之間沒有關連


取而代之的是,他們發現了根據市值規模來區分,小型股報酬優於大型股。另外,根據股票的基本面(淨值比、本益比、股利、現金流量等等)來區分,價值股(股價低於其基本面)的報酬優於成長股(股價高於其基本面)

(這邊要注意,小型股跟價值股的報酬較高,不一定是因為他們有較高的貝他係數。)

這個發現,散戶投資正典這本書的作者席格爾(Jeremy J. Siegel)(賓州大學商學院教授),也在其書中將股市數據重新彙整延伸至2006年,發現的確有這種現象存在。但他同時也提醒,這種現象雖存在,卻不保證時時、每年或是每十年都能持續領先。


續...

下一篇,我們利用近期的股市數據,進一步檢視這種現象。另外,在實務面上,我們可以選擇什麼標的?



延伸閱讀:



喜歡本文的朋友,歡迎到Facebook粉絲專頁HC愛筆記財經部落格按讚,隨時得知最新文章的消息。
愛心做公益活動,本站廣告收入的一部分,將於每個月初撥款至值得信賴的慈善機構,回饋於社會。還請讀者朋友們,不吝發揮你的愛心,謝謝你的幫忙與支持。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